“海潮,你看那是什么东西?”王铁柱指着海面上一个黑乎乎的物体喊道。
陈海潮眯着眼睛仔细看去,心里琢磨着这次台风过后的海面上什么都有,但这个东西看起来不太一般。
两个老渔民驾着小船靠近过去,谁也没想到接下来发生的事情会让整个青石港的村民都为之震撼。
01
2018年夏天的那场台风“玛莉亚”刚刚过境,青石港的渔民们都在忙着清理台风留下的痕迹。
陈海潮站在自家的小渔船旁,看着被海浪冲得七零八落的渔网,心里盘算着这次的损失有多大。
他今年四十二岁,是村里有名的老渔民,靠着一手过硬的捕鱼技术养活了一家三口,儿子陈小明今年刚上高三,正是花钱的时候。
“海潮哥,你的船怎么样?”王铁柱从隔壁的船上跳过来,脸上带着一丝担忧的神色。
王铁柱比陈海潮小四岁,是他多年的搭档,两人经常一起出海打鱼,配合得非常默契。
“还行,就是渔网被刮坏了不少,这次又要花不少钱修补。”陈海潮叹了口气,伸手摸了摸渔网上的破洞。
王铁柱点点头,他的情况也差不多,台风对于靠海吃饭的渔民来说从来都是一场灾难。
“走吧,先出海看看情况,说不定能捞到点什么好东西补偿一下损失。”陈海潮招呼王铁柱上船,发动了船上的老式柴油机。
柴油机“突突突”地响着,冒出一股黑烟,小渔船缓缓驶离了码头。
海面上的风浪还没有完全平息,小船在波浪中颠簸着前进,两人都已经习惯了这种感觉。
“你看海面上漂着这么多杂物,估计都是台风刮下来的。”王铁柱指着远处漂浮的各种垃圾说道。
陈海潮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确实看到海面上漂浮着很多东西,有木板、塑料瓶、甚至还有一些家具的碎片。
“每次台风过后都是这样,海水会把陆地上的东西都卷走。”陈海潮一边操控着船只一边说道。
两人继续向前行驶着,开始检查他们昨天放下的渔网,希望能有一些收获。
第一张网拉上来的时候,里面除了几条小鱼外,还有很多海草和垃圾,看起来收获不大。
“这鬼天气,鱼都被吓跑了。”王铁柱有些失望地摇摇头,开始清理网中的杂物。
陈海潮也感到有些沮丧,台风过后的几天通常都是这样,鱼群会远离近海区域。
02
就在他们准备收拾第二张渔网的时候,王铁柱突然指着远处的礁石区域大喊:“海潮,你看那是什么东西?”
陈海潮顺着他的手指看去,在距离他们大约五十米的地方,有一个黑色的长方形物体在海面上漂浮着。
那个东西看起来很沉重的样子,在海浪中上下起伏,但始终没有沉下去。
“看起来像是个箱子,个头还不小。”陈海潮眯着眼睛仔细观察着,心里有些好奇。
王铁柱也觉得那个东西很特别,和一般的海上垃圾完全不同:“咱们过去看看吧,说不定是什么值钱的东西。”
陈海潮点点头,调转船头向着那个黑色物体驶去,心里既好奇又有些紧张。
随着距离的接近,两人终于看清了那个东西的真面目,那是一个黑色的保险箱,看起来相当厚重。
“我的天,这是个保险箱!”王铁柱兴奋地叫道,眼睛里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保险箱的外表虽然被海水浸泡得有些斑驳,但依然能看出它原本的高档质感,四个角都包着金属护角,看起来价值不菲。
“这东西怎么会漂在海上?”陈海潮一边说着一边将船靠近保险箱,心里充满了疑问。
王铁柱已经迫不及待地伸手去抓保险箱的把手,想要将它拖上船来。
“这东西真沉,你快来帮忙。”王铁柱费力地拉着保险箱,额头上已经渗出了汗珠。
陈海潮赶紧过来帮忙,两人合力才将这个沉重的保险箱拖到船边。
保险箱比他们想象的还要重,估计至少有四五十公斤,两个壮年男子拖起来都费力。
“小心点,别让它又掉下去了。”陈海潮一边用力拉着一边提醒王铁柱注意。
经过一番折腾,两人终于将保险箱拖上了船,累得气喘吁吁。
保险箱静静地躺在船板上,黑色的外壳在阳光下泛着金属的光泽,看起来非常神秘。
“这里面会装着什么呢?”王铁柱好奇地摸着保险箱的表面,眼神中充满了期待。
陈海潮也很好奇,但他注意到保险箱上的锁头已经被海水腐蚀得锈迹斑斑,看起来随时都可能坏掉。
“咱们先别急着打开,回到码头再说,让大家伙都看看。”陈海潮谨慎地说道,他觉得这种事情最好公开透明一些。
王铁柱虽然心里痒痒的,但也同意陈海潮的建议,毕竟在海上处理这种事情不太方便。
两人重新发动船只,带着这个神秘的保险箱向着青石港的码头驶去,心里都充满了期待和好奇。
03
回到青石港的码头时,已经是下午三点多,太阳开始西斜,码头上聚集了不少刚刚收工的渔民。
陈海潮和王铁柱的小船一靠岸,就被眼尖的村民们发现了他们船上的“宝贝”。
“海潮,你们船上那是什么东西?”正在码头上修补渔网的老渔民张大爷首先开口问道。
陈海潮还没来得及回答,码头上的其他人就都围了过来,大家都好奇地看着船上的黑色保险箱。
“这是我们在海上捞到的,一个保险箱,挺重的。”王铁柱兴奋地向大家介绍着他们的发现。
听到是保险箱,围观的村民们更加兴奋了,大家纷纷议论起来,猜测着里面可能装着什么东西。
“保险箱?这可是好东西啊,里面肯定装着值钱的东西。”村里小卖部的老板娘赵桂花挤到前面,眼睛发亮地看着保险箱。
赵桂花今年四十五岁,是村里有名的八卦女王,什么事情都要打听一番,这次当然也不会错过。
“桂花嫂子说得对,能用保险箱装的东西肯定不一般。”旁边的一个年轻渔民附和道。
陈海潮看着越聚越多的村民,心里有些紧张,他担心这么多人围着会出什么意外。
“大家先别急,咱们把箱子搬到码头上再说。”陈海潮提议道,希望能让场面稍微有序一些。
几个身强力壮的年轻人主动上前帮忙,七手八脚地将保险箱从船上抬到了码头的空地上。
保险箱一放到地上,围观的人群立刻围成了一个圆圈,大家都伸着脖子想要看得更清楚一些。
“这箱子看起来挺高档的,应该是有钱人家的东西。”村里德高望重的老船长徐大海慢慢走了过来,仔细端详着保险箱。
徐大海已经六十五岁了,是村里最有经验的老渔民,大家都很尊敬他的意见。
“徐爷爷,您看这里面会是什么?”王铁柱急切地问道,希望能从老人那里得到一些线索。
徐大海围着保险箱转了一圈,用手摸了摸表面的材质,然后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这种保险箱我在城里见过,一般是用来装重要文件或者贵重物品的,价格不便宜。”徐大海慢慢地说道。
听到老船长的话,围观的村民们更加兴奋了,大家开始七嘴八舌地猜测起来。
“会不会是银行的钱?”赵桂花兴奋地说道,眼中闪烁着贪婪的光芒。
“我觉得更像是珠宝首饰,有钱人都喜欢收藏这些东西。”王铁柱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说不定是什么重要的文件,比如房产证、股票之类的。”另一个村民猜测道。
陈海潮听着大家的议论,心里五味杂陈,既期待又担心,他不知道这个保险箱会给自己带来什么。
“要不咱们打开看看?”有人提议道,立刻得到了很多人的附和。
“对啊,打开看看里面到底是什么。”
“反正是从海里捞上来的,又不是偷来的。”
“快打开吧,大家都等着呢。”
04
面对大家的催促,陈海潮有些犹豫,他觉得这样做可能不太合适。
“这个保险箱肯定是有主人的,咱们这样打开是不是不太好?”陈海潮有些担心地说道。
“海潮说得对,这样做确实不太合适。”徐大海点头赞同,他觉得应该先想办法找到失主。
但是其他村民们显然不这么认为,大家都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里面装着什么。
“这东西都漂到海里了,说明主人早就不要了。”
“就是啊,现在是咱们捞上来的,当然有权利看看里面是什么。”
“别想那么多了,先看看再说。”
面对大家的坚持,陈海潮感到很为难,他一方面想满足大家的好奇心,另一方面又觉得这样做不太道德。
“要不这样吧,咱们先试试能不能打开,如果里面有失主的信息,就联系失主,如果没有,再说别的。”王铁柱提出了一个折中的建议。
这个建议得到了大部分人的赞同,大家觉得这样既满足了好奇心,又不会太过分。
陈海潮想了想,觉得这个提议还算合理,于是点头同意了。
“那好吧,咱们试试看能不能打开。”陈海潮最终做出了决定。
听到陈海潮同意打开保险箱,围观的村民们立刻兴奋起来,大家都伸长了脖子等待着这激动人心的时刻。
随着陈海潮的同意,码头上的气氛变得更加紧张和兴奋,所有人都屏住呼吸等待着这个神秘保险箱被打开的时刻。
王铁柱迫不及待地从附近找来了一根铁棍,准备用来撬开已经锈蚀松动的锁头。
“大家都让让,给铁柱留点空间。”陈海潮招呼大家后退一步,免得等会撬开时伤到人。
围观的村民们虽然后退了一步,但眼睛依然紧紧盯着保险箱,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
赵桂花紧张地搓着双手,嘴里不停地念叨着:“会是什么呢?会是什么呢?”
徐大海则相对冷静一些,但从他紧皱的眉头可以看出,他内心也同样充满了好奇。
王铁柱小心翼翼地将铁棍插进锁头的缝隙中,轻轻地试探着锁头的松紧程度。
“这锁头确实锈得厉害,应该不难撬开。”王铁柱一边操作一边向大家汇报情况。
陈海潮站在旁边紧张地看着,心里七上八下的,不知道等会会看到什么东西。
“小心点,别把里面的东西弄坏了。”有村民提醒道,担心王铁柱用力过猛。
王铁柱点点头,更加小心地操作着手中的铁棍,生怕真的弄坏了里面的贵重物品。
随着“咔嚓”一声脆响,锈蚀的锁头终于应声而断,保险箱的盖子微微松动了一下。
听到锁头断裂的声音,围观的村民们都激动地向前挤了挤,想要更清楚地看到里面的情况。
“开了!开了!快看看里面是什么!”有人兴奋地喊道。
王铁柱放下手中的铁棍,和陈海潮对视了一眼,两人都能看到对方眼中的紧张和期待。
“你来开吧,毕竟是你发现的。”王铁柱让开位置,示意陈海潮来打开保险箱。
陈海潮深深吸了一口气,伸出颤抖的双手,缓缓地掀开了保险箱的盖子。
就在盖子完全打开的瞬间,所有人都愣住了,现场瞬间安静得连针落地的声音都能听见。
陈海潮的手僵在半空中,久久没有动作,他的脸上写满了震惊和不敢置信。
05
在经历了短暂的震惊和沉默之后,围观的村民们才逐渐从震撼中回过神来,开始仔细观察保险箱里的内容。
保险箱里并没有大家期待的金银财宝,而是整齐地摆放着许多发黄的老照片、厚厚的信件束和一些看起来很有年代感的精美首饰。
最引人注目的是保险箱顶层放着的一张纸,上面用工整的毛笔字写着“致我的家人们”几个大字。
陈海潮小心翼翼地拿起这张纸,发现这是一封遗书,字迹虽然有些模糊,但依然能够清晰地看出内容。
“这是一封遗书。”陈海潮的声音有些颤抖,显然被这突如其来的发现所震撼。
村民们听到这话,立刻围得更紧了,大家都想听听这封遗书到底写了什么。
陈海潮清了清嗓子,开始念出遗书的内容:“亲爱的家人们,当你们看到这封信的时候,我可能已经不在人世了...”
随着陈海潮的朗读,在场的所有人都安静下来,认真地听着这位已故老人留下的最后话语。
遗书中提到,这些照片和信件记录了一个家庭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的全部生活轨迹,是一位老太太生前最珍贵的回忆。
“这些东西是我一生的回忆,如果有一天我不在了,希望能把它们送到养老院,让我在那里也能有个念想。”陈海潮继续念着。
听到这里,不少村民的眼圈都红了,大家都被这位素不相识的老人的深情所打动。
陈海潮放下遗书,开始仔细查看保险箱里的其他物品,希望能找到更多关于失主的信息。
照片中记录了一个三口之家的幸福生活,从年轻时的结婚照到孩子长大成人的全过程,每一张都充满了温暖和爱意。
信件大多是家人之间的通信,有丈夫写给妻子的情书,有孩子写给父母的家信,字里行间都充满了浓浓的亲情。
“这些首饰虽然不是什么贵重的东西,但对这个家庭来说肯定意义重大。”徐大海拿起一个玉镯仔细端详着说道。
就在大家都沉浸在这些回忆物品中的时候,王铁柱在保险箱的底部发现了一张小纸条。
“这里还有个纸条!”王铁柱兴奋地拿起纸条,发现上面写着一个电话号码和一段话。
纸条上写着:“如有好心人捡到此箱,请联系张梅花,电话:139XXXXXXXX,这些是我奶奶的遗物,对我们家族意义重大,必有重谢。”
看到这张纸条,在场的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这说明他们终于可以找到失主了。
“太好了,有联系方式就好办了。”赵桂花高兴地说道,她为能够找到失主而感到欣慰。
陈海潮仔细看了看纸条上的电话号码,决定立刻联系失主,将这些珍贵的回忆物品归还给它们的主人。
“我现在就打电话联系她。”陈海潮掏出手机,拨通了纸条上的电话号码。
06
电话响了几声后被接通了,话筒里传来一个年轻女性的声音:“喂,您好。”
“您好,请问您是张梅花吗?我是青石港的渔民,捡到了一个保险箱。”陈海潮客气地说道。
电话那头立刻传来激动的声音:“真的吗?太好了!那是我奶奶的遗物,我们找了好久了!”
通过电话交谈,陈海潮了解到张梅花是这些遗物的主人张奶奶的孙女,她在城里工作,照顾着已经八十岁的奶奶。
“我奶奶的儿子,也就是我爸爸去年意外去世了,奶奶受到很大打击,整天抱着这些回忆物品不肯放手。”张梅花在电话里哽咽地说道。
听到这里,在场的村民们都感到心酸,大家都能理解一个老人失去儿子后的痛苦。
“后来奶奶决定搬到养老院去住,我们找了搬家公司帮忙搬东西,没想到路上出了车祸,保险箱掉到了海里。”张梅花继续解释着事情的经过。
原来,搬家公司的货车在经过海边公路时发生了侧翻,车上的很多东西都散落到了海里,其中就包括这个装满回忆的保险箱。
“奶奶知道保险箱丢了之后,整个人都垮了,这些是她在世上最后的念想了。”张梅花的声音中充满了担忧和无奈。
听完张梅花的诉说,陈海潮和在场的村民们都被深深打动了,大家都为这位素不相识的老人感到心疼。
“您放心,我们会把保险箱完好无损地还给你们的。”陈海潮坚定地说道。
经过电话联系,张梅花表示第二天就会开车到青石港来取保险箱,她对渔民们的善举表示了由衷的感谢。
消息在村里很快传开了,大家都为能够帮助这位失去儿子的老奶奶而感到高兴和自豪。
第二天上午十点左右,一辆白色的小轿车停在了青石港的码头上,从车上下来了一个三十多岁的年轻女性和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
年轻女性正是张梅花,而那位老太太就是保险箱的主人张奶奶,虽然年事已高,但她坚持要亲自来感谢这些好心的渔民。
陈海潮和王铁柱早就在码头上等候了,保险箱被他们小心翼翼地保管着,一夜未曾离身。
“您就是陈师傅吧?真是太感谢您了!”张梅花一见到陈海潮就激动地握住了他的手。
陈海潮有些不好意思地摆摆手:“这没什么,举手之劳而已,换作任何人都会这样做的。”
张奶奶虽然年纪大了,但精神还算不错,她颤颤巍巍地走到保险箱前,轻抚着箱子的表面,眼中含着泪水。
“这些东西对我来说比什么都重要,它们是我一生的回忆。”张奶奶的声音很轻很轻,但每个字都充满了深情。
陈海潮打开保险箱,让张奶奶检查里面的物品是否有遗失,所有的照片、信件和首饰都完好无损地保存着。
“一样都不少,太好了,太好了。”张奶奶激动得直流眼泪,仿佛重新找回了失去的亲人。
围观的村民们看到这一幕,也都被深深感动了,不少人的眼圈都红了。
07
“陈师傅,这是我们一点心意,请您一定要收下。”张梅花拿出一个红包想要塞给陈海潮。
陈海潮坚决不肯收下,他摇着头说:“这些都是应该做的,我们不能要你们的钱。”
“可是您帮了我们这么大的忙,不收点什么我们心里过意不去。”张梅花坚持要给酬谢。
“咱渔民靠海吃海,但做人得有良心,这是老辈子传下来的规矩。”陈海潮认真地说道,他的话得到了在场所有村民的赞同。
张奶奶听了这话,更加感动了,她拉着陈海潮的手说:“好孩子,你们都是好人,老天爷会保佑你们的。”
最终,在陈海潮的坚持下,张梅花收回了红包,但她承诺以后每年都会给陈海潮寄一些城里的特产,作为对他恩情的回报。
“这样吧,我留下我的地址,以后有机会我们多联系。”张梅花拿出纸笔,写下了自己的地址和联系方式。
陈海潮也写下了自己的地址,两家人从此就结下了不解之缘。
临别时,张奶奶再次感谢了陈海潮和所有帮助过她的村民,她说这次经历让她重新看到了人间的温暖。
“世界上还是好人多啊,遇到你们这样的好人,是我们的福气。”张奶奶含着眼泪说道。
张梅花开车带着奶奶离开了青石港,但她们与这个小渔村的缘分并没有结束。
果然,从那年秋天开始,陈海潮每年都会收到张梅花寄来的包裹,里面装着城里的各种特产和一封感谢信。
信中总是会提到张奶奶的近况,老人在养老院过得很好,那些失而复得的回忆物品给了她很大的精神慰藉。
陈海潮也会在每年春节的时候给张奶奶寄一些青石港的海产品,两家人就这样保持着温暖的联系。
村里的人都夸陈海潮做得对,大家都说这样的好事给整个青石港都带来了好运气。
从那以后,青石港的渔民们出海时总是格外留意海面上的情况,希望能够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而那个保险箱的故事也成为了村里的佳话,经常被人们提起,成为了教育孩子们要做好人好事的生动教材。
(注:本篇包含虚构创作,内容为版权方所有;文中姓名均为化名,图/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炒股软件排名前十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