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五点半,62岁的张桂兰准时出现在北京朝阳区某小区的保洁岗位上。她熟练地将消毒水倒入水桶,却下意识地摸了摸右胯——那里还留着两年前从楼梯滚落时植入的钢钉。
2023年冬天,张阿姨在擦拭扶手时因地滑摔倒,导致九级伤残。物业公司当时一口咬定“你是退休返聘,算劳务关系,跟我们没劳动合同,工伤赔不了”,最后只肯报销一半医药费,剩下的3万多块还是她跟儿女凑的。
“我每天从天亮干到天黑,10个小时下来腰都直不起来,一个月就2800块,这点钱连护工费都不够。”张阿姨攥着皱巴巴的诊断书,跟小区里同样做保洁的李叔念叨时,声音里总带着哽咽。
这官司她前前后后跑了劳动仲裁、法院,折腾了快两年,直到今年8月1日那天,社区工作人员拿着一张打印纸找到她,说“阿姨,您的事有转机了”——那张纸上是最高人民法院刚发布的《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里面明确写着,以后超龄务工再也不能随便按“劳务关系”算,像她这样的情况,就算领了养老金,也能享受跟普通劳动者一样的工伤保障。
现在物业公司主动找她谈赔偿了,不仅要把之前没报的医药费补上,还得按工伤保险标准给停工留薪期工资,甚至连之前没缴的社保都要补缴。张阿姨说,她最近还跟小区里另外几个超60岁的保洁、保安聊了,大家都觉得“腰杆硬了”,以前老板说扣工资就扣,说让加班就加班,现在知道有政策撑腰,也敢跟老板提“按规定来”了。
展开剩余81%其实像张阿姨这样的超龄劳动者,全国可不是少数。人社部今年7月刚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60岁以上仍在工作的人群已经有3800万,这数字比一个中等省份的人口还多。他们里有不少是像张阿姨这样的基层劳动者,保洁、保安、家政阿姨占了近六成;还有一部分是技术岗返聘的,比如工厂里的老技工、学校的退休教师,甚至是医院的老专家。以前这些人不管干得多辛苦,只要过了退休年龄,就被贴上“劳务关系”的标签,出了工伤没人管,工资被欠没处说,加班没有加班费,就算告到法院,也常因为“不是劳动关系”输官司。但从9月1日起,这些事儿都要变了。
这次的政策可不是“拍脑袋”定的,而是国家和地方一层层搭起来的“保障网”。先说国家层面,今年8月1日最高法发的那个司法解释(二),直接把沿用了15年的“超龄务工按劳务关系处理”的旧规定给废了,相当于从法律上给超龄劳动者“正名”。同一天,人社部也跟着发布了《超龄劳动者基本权益保障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里面写得更细:用人单位必须给超龄劳动者缴工伤保险,工资不能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就像北京现在最低工资是2690元/月,要是老板给超龄员工开2500,那就是违法;还有,不能让超龄员工干危险活,也不能强制加班,这些都白纸黑字写清楚了。
地方上其实早就有试点了,比如广东,去年6月1日就率先把超龄劳动者纳入工伤保险范围了。佛山有个电子厂的王师傅,今年61岁,在厂里干了5年,以前厂里没给缴社保,他总担心“万一出事怎么办”。结果去年10月,他在车间组装零件时被机器夹了手,按以前的规矩只能自认倒霉,可现在因为参保了,医疗费全报了,还拿到了3个月的停工留薪工资,每个月5000块一分没少。截至去年年底,广东已经有14.2万名超龄人员参保,其中1704人是已经领了城乡居民养老金的农民工,相当于给这些“银发打工人”多了一道安全锁。现在江苏、浙江也跟着学,上个月江苏刚出台政策,超龄劳动者参保工伤保险,企业缴费部分还能享受30%的补贴。
不过政策一落地,企业这边也有了新烦恼——用工成本肯定要涨。我认识东莞一家制衣厂的老板,他跟我算过一笔账:厂里有300个超龄工人,以前不用缴社保,现在光工伤保险一项,按行业基准费率0.3%算,一个月薪5000的员工,每个月要多花150块。要是再算上可能的加班费、带薪休假,每个员工每个月成本得增加750到1000块,一年下来光这一项就要多花360万。“刚开始确实肉疼,但现在劳动监察部门每周都来抽查,要是不按规定来,罚款比这还多,而且员工也愿意干了,以前总有人干俩月就走,现在稳定性强多了。”
但也有企业琢磨出了新办法。深圳有家电子厂,把原来需要站着干的质检岗改成了坐班,专门招55岁以上的女工。老板说,这些大姐们做事仔细,有耐心,以前年轻人干质检,不良率总在0.8%左右,现在这些“银发质检员”来了,不良率直接降到0.3%,效率反而比年轻人高15%。上海还有家科技公司,不直接雇超龄工程师,而是成立了“退休专家顾问团”,按项目付费,比如一个技术难题解决了给5万,既不用缴社保,又能留住技术骨干,双赢。
而且企业也能蹭上政策红利。比如广东、浙江都有“工伤保险补贴”,企业给超龄员工参保,能拿到50%的保费返还。广州有家机械厂,给200个超龄工人参保,一年保费本来要36万,有了补贴之后,实际只花18万。国家税务总局今年也出了政策,企业给超龄员工发的工资,交税的时候能按150%加计扣除,简单说就是挣100万,算成本的时候能按150万算,少交点企业所得税,这对中小企业来说也是个实在的优惠。
对超龄劳动者来说,变化不止是工伤有保障了。以前工资说降就降,现在有了硬约束——人社部明确说了,超龄劳动者的工资不能低于当地最低工资,还得按月发现金,不能用购物卡、饭票抵。上海上个月刚试点了“工资专用账户”,企业得把超龄员工的工资直接打到个人账户里,要是敢克扣,一查一个准。就像上海有家餐饮集团,上个月因为拖欠32个超龄员工的工资,被劳动部门罚了50万,还得把欠的工资翻倍补。
工作强度也降下来了。新规说,原则上不能让超龄员工加班,65岁以上的还得定期体检,根据身体状况调岗位。成都有个物流公司的老周,63岁,以前每天要搬12小时货,现在改成8小时,工资还涨了200块。杭州有家养老院的护工张奶奶,65岁了,以前要负责楼层护理,要给老人擦身、喂饭,体力跟不上,现在院里把她调到活动策划岗,组织老人唱歌、做手工,“比以前轻松多了,还能跟老人们聊聊天,心情都好”。
当然,这只是个开始。中国政法大学的娄宇教授就建议,以后可以搞个“弹性退休+权益递增”的机制:比如60到65岁继续工作的,社保权益跟普通员工一样;65岁以后还干的,养老保险缴费能有补贴,医保报销比例也能再提一提。这样既让愿意干活的老人有保障,也能帮企业留住人。
上海现在还在试“时间银行”,超龄劳动者去社区当志愿者,比如给独居老人买菜、陪老人聊天,积累的“时间币”以后自己老了,就能兑换别人的服务。65岁的王秀芳阿姨以前是护士,现在每周去社区给老人量血压、讲健康知识,已经攒了300个小时的“时间币”,她说:“这样不光能挣点补贴,还能为自己存养老资源,比单纯打工有意义多了。”
日本其实早有经验,他们2004年就建了“银发人才中心”,专门给60到75岁的老人找工作,还搞培训,教他们做博物馆讲解员、幼儿阅读指导师这些“轻体力、高技能”的活。现在日本超龄劳动者的就业率有52%,比我们国家的19%高不少,这些都值得我们学。
张阿姨最近跟我说,她打算等伤彻底好了,还在小区干保洁,“现在老板跟我签了正式合同,缴了社保,每个月工资准时到账,就算以后再出点啥事儿,也不用怕没人管了”。其实这政策最暖心的地方,就是没把“年龄”当门槛,不管是60岁还是70岁,只要还在靠劳动吃饭,就能享受到该有的保障。
9月越来越近了,这3800万银发打工人的生活,正在慢慢变甜。就像人社部在暂行规定里说的:“劳动的价值,从来不是用年龄来衡量的,每个认真干活的人,都该有体面的保障。”以后,可能会有更多老人愿意走出家门,发挥自己的余热,而我们的社会,也会因为这些“不服老”的劳动者,变得更有活力。
发布于:山东省炒股软件排名前十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